崇仁村位于光澤縣城北部,離城區7公里處,為崇仁鄉所在地。從東到西與池湖、洋塘、金陵和仙華洲等村場交界,面積24.6平方公里。據《光澤縣志》等記載,宋年間就有“崇仁里”,明清有稱“崇仁市”,都是指現在的崇仁村。村口的千年老樟樹,就是自古光澤開村栽風水樹之舉的活化石,標志著村悠久的歷史。
據光澤有關史料記載,該村建于宋朝,有1000多年歷史。而古街完整形成始于明末,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。古街至今保留明清時代的風貌,其建筑工藝上的造詣,深厚的文化內涵,古樸的民風氛圍,一直為考古學家所推重,倍受人們的青睞。古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列入縣文物保護單位,街上的裘氏民居和福字樓民居,2010年被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明朝年間,山東省勃海龔姓人在朝做官,得罪權貴而被治罪,家中三個兒子分頭逃難。一兒子跑到光澤與江西交界的增坊村定居躲避。幾十年后家族中一人考舉做官,于是開始發達,移居到這有山有水地處平坦交通方便的崇仁來買地蓋房居住,繁衍子孫,家業興旺起來。與當地的邱姓、王姓、黃姓、吳姓、裘姓等房子對接,建房居住,從而慢慢形成一條街。
據年近50的村民邱端恒介紹,他小時就看到古街完好,村子以南為村頭,北為村尾,街也是呈南北走向進出。在古街四周有城墻為長圓形,長約近萬米,高約3米,寬約2米,團團包裹著整個古街,分東西南北四個門,后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期間被毀,F在東西兩端還有數十米和10數米的老城墻遺址屹立在那里。而且古街以城墻劃分,以北城門為界,以南算城內,有邱、王、黃、吳等姓居住,以北為城外,主要是龔姓和裘姓等居住,但街是一個整體。
古街民宅屬街北保留較好,兩排一色老式民宅厝房,都保留明清時代古建筑的風格,除幾幢坍塌外,完好的有20多幢。部分完好的也有20多幢,大部分還住有人家。街上過去相比都是看誰家的房子氣派,有幾進房幾個天井,顯貴人家天井多,一般人家二至三個天井。民宅都為古式,幾進幾出,磚木結構,由門墻、影壁、天井、耳房、廳堂、廚房等組成,通風、防火、美觀,集中原建筑文化和閩越建筑文化為一體。
有的過去還有假山、花園、池塘、石橋、戲臺等。街中的“福字樓”古宅是明末清初建,建筑面積為830平方米,造型獨特,由門廳、正廳、后廳、廂房、后屋組成,內部廳堂回轉,后廳圍繞天井分東西南北四廳,被稱為“十字廳”,建筑風格今人罕見。柱基屋檐門窗花雕精美,紋飾考究,顯現明清工匠高超的技藝。所以2010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街北頭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裘式民居也很有氣派,為清雍正年間興建。正門上方有三層牌樓,上面雕磚花墻,磚花上花蟲鳥魚、龍鳳騰翔,八仙人物,花園院落,山水美景等,形態逼真,栩栩如生。這高水平的建筑造型和匠人的精湛技藝,在當時手工建筑時代可謂難能可貴。過去每個正堂上方還有先人手跡和名人字畫的牌匾,惜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損毀。